司马懿耐心看完这“军屯论”之后,大受震动。心中不禁暗暗赞叹道,邓艾此子果然见识独到,当今天下初定,但边疆隐患未除。中原腹地还好,偏远地区若想专心农垦,但又恐外贼纷扰,实无两全之策。如今这“军屯论”一出,一干难题均将皆迎刃而解。
邓艾看着激动万分的司马懿,心中多少已经猜个八九不离十了,顺势说道,“启...启...启禀府尹大人,此‘军屯论’乃是下...下官巡游多地,根据踏勘之实所撰写。本欲明日呈报大人观览,不...不曾想大人今...夜来访。正好,大人将此论带...带走便是。”
此话一出,正中司马懿的下怀,便也不再惺惺作态,笑呵呵的开口说道,“既如此,那我便将此论带走。近日,就在我京畿之地率先实施。不日,我便将此论上报魏王和朝廷,以求在全国推广。届时,士载当居屯田之首功啊。”
闻听此言,邓艾刷的一下站起身来,意正言辞的向司马懿说道,“艾,自幼孤苦,又逢战乱,见过太多生离死别的人间惨状,正可谓‘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下官不求高官厚禄,青史留名,但求天下苍生每人都有一碗稻米粥果腹即可。若得此愿,艾死而无怨!”
动情的邓艾,说起话来流利异常。言罢,向司马懿深深一躬。
也正是今夜之谈,司马懿真真切切认识到了这个有些口吃的寒门士子。
殊不知,日后那令羌胡闻风丧胆的“邓阎王”也是从今夜开始,慢慢散发出他那耀眼光芒的。
————————
这一日,早朝过后,荀彧一如既往的返回尚书台,也同平日里一般,劳形于案牍之间。
正当他忙碌于公文批复的时候,门外侍者忽然来报,“禀报荀令君,太傅大人来访。”
“你说谁?”荀彧手握毛笔,惊讶的站起身来,有点儿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回大人,太傅钟繇大人来访,现在府外等候。”
“快快有请,打开中门...”
“不不不,还是本官亲自来。”
荀彧激动的有点儿不知所措,在向外走了两步之后,又返回将手中的笔放在了案几上。并非是他没见过太大的世面,而是他在数年前与曹操决裂之后,昔日老友就很少有来往了。
“元常,元常......”
人未到,声已至。荀彧衣带都没穿好,便匆匆出府了。
“元常兄(钟繇,字文长)来访,有失远迎,还望赎罪啊。”
荀彧显得有些过于激动了。
尚书台,中门外,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相视而立,随后双双很有默契的对鞠一躬。
曹操、钟繇、荀彧三人。钟繇最为年长,曹操次之,小钟繇三岁,荀彧最幼,又小曹操两岁。可即便如此,最小的荀彧今年也已经七十有四,全都是年过古稀之人了。
三人相识于少年平黄巾之时,同甘共苦数十载,谁料想临了了,临了了,尽然阴差阳错的又分道扬镳了。
很显然,曹操和钟繇属于现实派,更注重实际。荀彧则属于浪漫派,更偏向与对理想的追求。
因此朝堂上也就形成了泾河分明的两派,一派是曹操、钟繇为首和大部分魏王旧臣的曹氏一族;另一派则是皇帝、荀彧为首和小部分魏王旧臣,以及其他少量大臣组成的“保皇派”。
钟繇以“司隶校...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