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也是你们两个写的?”索墨菲尔德皱眉问道。
“这份完全由海因里希执笔。”泡利解释道:“海因里希认为百科全书上的文章应尽可能简单,所以单独准备了这一份,请老师做最后定夺。”
卢格安笑着点点头,没有一点心理压力。
对他来说,其实是否采纳并不重要。说到底,还是因为卢格安对相对论兴致缺缺。
索墨菲尔德沉吟许久,最终摇摇头。
“你的胆子太大了,海因里希,脱离数学的物理理论和童话书没有差别。”
“所以它通俗易懂。”
卢格安无奈地耸耸肩,他也想兼顾数学严谨性和知识的趣味性,但这是不可能的。
就像后世霍金大师在《时间简史》里所说的:我只要在这本书里加入一个公式,它的销量就会减半!
索墨菲尔德点点头,他不否认这篇文章的精彩,无论有没有物理基础的人,都能无障碍阅读。
但是从学术的角度看,过多的主观猜想和形而上比喻,让它失去了应有的严谨。
泡利的文章有理有据,系统严谨,任哪个学者看了都会称赞;但卢格安的观点也不无道理,哪个学物理的会去百科全书上找理论呢?
对这两篇各有所长的文章,索墨菲尔德很纠结。
心思缜密的卢格安一眼就看出了教授的犹豫不定,他拿出烟盒,很识相地给教授递上一根。
索墨菲尔德深吸一口香烟,烟雾暂时遮住了众多繁杂的念头,让他能冷静下来思考。
突然,索墨菲尔德灵光一闪,一个绝佳的主意浮现脑海。
“两位先生,我的导师曾经告诉我一个道理:不要浪费时间去思考答案,花越多时间思考怎么去回答,就越不可能得到真相。”
卢格安和泡利面面相觑,不明白索墨菲尔德突如起来的这番话是什么意思。
看着满脸不解的两人,索墨菲尔德露出一个神秘的笑容。
“泡利,海因里希,你们去过柏林吗?”
******
翌日,1919年4月1日,慕尼黑火车站。
卢格安拎着行李箱,来到月台旁的售票口。
“两张去柏林的车票。”
“往返票吗?”
“单程。”
“21马克80芬尼,就在这个站台,10分钟后开车。”
“这是22马克,不用找了。”
拿着新买的两张车票,卢格安在人群中找到了自己的同伴。
“教授的做法太狡猾了。”泡利同样拎着箱子,满脸不爽地抱怨着。
卢格安则耸耸肩:“但这也不失为是一种有效的解决策略,至少对教授来说是的。”
索墨菲尔德的想法很简单:既然我无法做出选择,那就干脆去找一个更有资格的人,让他来做出抉择不就行了?
至于这个“更有资格”的人是谁?
世界上还有比相对论的提出者——爱因斯坦更有话语权吗?
于是卢格安便和泡利踏上了前往柏林的旅程……
火车之上,卢格安和泡利相对而坐。
“泡利,你以前去过柏林吗?”
“没有。”
“那真是太遗憾了。”
“你去过?”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