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山的路打通后, 挖煤成了整个冬天的任务。路上遭罪, 回来却是享福。第二年开春开始在荒地上播种挖渠疏通水利。种了上百亩的玉米和上百亩的土豆,开出了五十亩水田。虽然只种一季水稻,产量还是很高的。
粮食多了自然干活的人待遇跟着好起来。里面不乏很多庄稼人, 有的手捧粮食热泪盈眶, 农民盼的不就是丰收吗?如果命运让他们做这里的农民, 他们将义无反顾。
佟国纲写了密折子上报过去。康熙大喜, 不能加奖雨桐, 还不能奖她阿玛和兄弟们吗?所以喜塔拉家的地位越来越高。
北边的田地是秘密进行的, 所以这事只能装在心里。养了一年的土地, 在第二年产量增加,加上新开垦的荒地, 粮食产量居然到了惊人的数字。
除了康熙和顺治,谁也不知道在关外已经有了大片高产良田。五年内积攒的粮食足够养活东北及西北所有将士。
雨桐三十二岁那年,康熙发动了平定三藩的战争。她得到的消息基本上都是从佟国纲那边得来的。历史走向基本没变, 只是康熙比上一世更加得心应手。
钱财和粮草还算宽裕。南怀仁的红衣大炮起了关键作用, 唯一的是清军安逸日子过惯了,人不给力。这样战事一直延续着, 雨桐只想专心种地。
五年后的这片土地上已经不再只有一个寨子和关隘, 因为没战事, 佟国纲的军队在关隘内建起了一座小城作为驻军基地,路修通后,他们与迁徙过来的百姓慢慢有了来往。小城有了固定集市,物资人口开始在流动。
路越修越远, 民房越建越多。这里已经不再是秘密,朝廷迁徙来更多的人口。在得到康熙的同意后,雨桐正式把玉米种子送给垦荒的百姓。山中岁月不知不觉过去,在雨桐迎来自己三十五岁生日的时候,天下粮仓(康熙亲自题的名字)迎来一队钦差。
“喜塔拉.雨桐接旨”梁久功站在新建的广场最前面开始念圣旨,一同文邹邹开场白后,“皇上感念喜塔拉氏为国为民,甘愿在困苦寒之地十余年培育高产粮食。以解朝廷百姓的困苦,特封喜塔拉.雨桐为大格格,永享朝廷俸禄,钦此”
“谢皇上恩”雨桐磕头谢恩。梁久功走上前郑重给雨桐行大礼,“先生一向可好?”
“快起来,走进去说话”
“梁公请进”佟国纲谦让道。
梁久功扶着雨桐向里走去,惊呆了在场所有人,原来他们熟悉的先生是女子!
“皇上和太皇太后好吗?”
“都好着呢,现在南面只剩下吴三桂,皇上心里宽慰了不少。这次是皇上主动提出来的,说大格格您在这边太辛苦,让您回去享几年清福去”
“我本想在这里多呆上几年,这样一来是没安静日子过了。也罢,也该回去见见我额娘和阿玛他们了”
雨桐临走在寨子里做了流水席,酒肉管够。八年的相处大家早有了感情,很多人都不舍,尤其老人。如果没有雨桐的照顾,他们怕早埋尸荒野了。难过之余也为雨桐高兴,一个姑娘能在这里呆上八年已经难了。
宴后,雨桐跟何永胜等人道:“我回去会跟皇上说你们的情况,以前为匪迫不得已。这些年早就将功补过了。现在你们先这样,各司其职。我会建议把这里设置成为一个农场,它将独立于州府。直属朝廷内务府或者户部管理”
“谢谢,虽然这一声谢迟了几年,我还是想代表大家向大格格说声谢谢”何永胜道,八年的时间,他和雨桐早就成为朋友。他现在是农场的一位负责人,托雨桐的福,这几年日子过得很惬意潇洒。
众人洒泪送走雨桐,回去的路上,梁久功对雨桐一一细说了京城里的事,“曹公子现在正帮着管理皇上的江南生意。以后估计是接任他阿玛的班。”
也就是江宁织造了!“你现在干什么?”
“皇上把侍卫统领一职给了我”
“那是皇上信任你,接着说”
“内勒贺和旺泰将军评定山西叛乱有功,都升了职。现在都在西北大营。皇上让鳌中堂和安亲王带人马都去评定三藩了,除了索大人年事已高,五名顾命大臣基本上名存实亡。呵呵....”
“这是早晚的事,皇上现在有底气了等三藩平定后朝中一定会整顿一番”
....... 路上聊了很多,梁久功道“太皇太后一直想给您找人家,只是皇上一直拦着。先生回去了一定要注意”
又是这事,孝庄就不能消停消停。这次回去怕是有的烦了,还有额娘怕是也不会放过自己。雨桐真想掉头回去,可惜不能,看来到了京还是要想想办法。
京城遥遥在望,雨桐的心越来越沉,话也不想说,梁久功好像看出雨桐的心思,私下道:“先生真不想留在是非地,您可以争取出洋,做大清特使”
雨桐眼前一亮,对啊,到了外面由不得他们了。再转上十年八年回来已经四十多了,那时候孝庄怕是死了吧!算算时间还真差不多。心情好了,速度加快。雨桐先到了家里,少不得与额尔瑾叙叙话。
额尔瑾端详着女儿叹气:“你这孩子,一走就是八年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