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也跟着大了几分,脸上的无奈也更重了。卢象升挠着自己的头,一脸激愤。大腿拍的啪啪响,不停的骂:“真他娘的,这是什么世道!”孙传庭想要避开,事情能如他所愿?京城那帮吃人不吐骨头的人,如何会饶过他?……内阁的令书去了陕西,一直没有回应。周延儒张之极这些人心里也唐突,害怕此事无法成功。实在是孙杰兵马太过厉害,能阵斩好几千建奴的人,哪里会是简单角色?调兵打仗从来不是简单事,从军令下发,到粮草运输,以及军令下达,在明末这个大环境中,没有十天半个月别想有动静。这还是理想状态,若是有其他杂事,时间只会拖的更久。辽东那边的兵马还没有到达京城,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跟着吴襄吴三桂他们来了,大部分还在路上。左良玉也是如此,大部分还在路上。至于皇太极,他要绕过漫长的草原去陕西,距离更远。在兵马尚未到位的这段时间里,孙传庭驻扎在陕西的兵马尤为重要。若是用的好了,将会发挥奇效。可孙传庭一直没有回信,这让朝廷的这些人心里忐忑不已,不知道该怎么办。经过周延儒一众人的讨论,他们,拿出了一个铤而走险的险恶办法。以周延儒为首的文官,和张之极为首的勋贵,奏请朱慈烺,请下圣旨,收回孙传庭的军权,使其归顺。圣旨还是内阁起草的,一个十岁的小娃娃懂什么?硬是被周延儒忽悠的一愣一愣的。但是,曹化淳不是傻子。他是司礼监掌印太监,若是他不同意,内阁这圣旨,别想盖印。曹化淳作为崇祯最忠心的太监,怎么会眼睁睁的看着周延儒这些人做出欺主的事?可是,他还是小看了这些人,轻视了这些人的无耻程度。自“明末三大案”之后,“第四大案——夺印案”爆发。崇祯十二年,六月三十日,一市井醉汉手持刀枪冲撞禁宫,意欲“行刺”,竟畅通无阻,直至寝宫之外。曹化淳等太监大惊失色,连忙调集人手阻拦。与此同时,一伙面戴黑巾的青皮流氓,冲入司礼监衙门,夺了里面的印信。以周延儒为首的内阁“高度重视”,联合京营,拿下醉汉,同时追索大印。一日后,大印被追回。当大印重回司礼监的时候,一伙百余人的壮汉,朝着陕西而去。为首的那人怀中揣着数封圣旨。他是周延儒的家奴,身后跟着的人,或是英国公的家奴,或是兵部的文吏,又或是辽东的兵卒。为首的那人怀中可不仅仅只有圣旨,还有一包砒霜。这些圣旨的来历,没有人比周延儒他们清楚。若是被孙传庭识破,那就不得不用第二种方式——鸩杀。杀掉孙传庭之后,再用其他的圣旨提拔封赏孙传庭的属下,趁机夺取孙传庭军权。然后,再控制孙传庭兵马,进攻孙杰兵马驻地,尽最大的可能将西安府搅乱,为大军的到来拖延时间。若有可能,同时屠城西安府。杀意,朝着孙传庭逼来。惊涛骇浪四起,谁人能够置身事外?不过是汪洋大海上的一叶小舟,如何抵挡遮天蔽日的大浪?!孙传庭以为他能剥离出来,殊不知,在那些文官眼中,他早已经成了旗子。左右逢源,左挡右支,从来都不是好办法。……时间进入七月,天气越来越热。在这大热天里,孙传庭拔营出城,前往商洛山。行至蓝田附近,他遇上了京城来人。军伍之前,他跪于地上。脑袋紧紧的贴着地面。一个壮汉手持圣旨,站在他的前方,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大声朗读。“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着令山陕巡抚孙传庭,以内阁之令为尊,其之所言,如朕之亲临,不得有误……”壮汉的声音不断的回荡,孙传庭只觉得头晕目眩。没想到,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不过,他又如何轻易臣服?他抬起头,看着眼前这几人,沉声道:“圣旨乃陛下所下,还是太子殿下所下?亦或者,是内阁所下?!”壮汉本就冷霜的脸,杀气四溢。不过,消失的很快。“孙大人,这就不是小人所能知道的。不过,还请孙大人接旨吧。这,毕竟是朝廷的旨意!”壮汉合上圣旨,笑眯眯的看着孙传庭。孙传庭本想再问,可转念一想,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既然以内阁之令为主,那就使出拖字诀。像什么“开拔银”不够,士兵“头痛脑热”等理由,总能拖延时间。孙传庭是个对崇祯忠心的人,可不代表他会对周延儒他们忠心。好不容易积攒下来这么多的兵马,又如何任由周延儒他们消耗?拖字诀,是他如今最后的办法。“臣,领旨!”孙传庭山呼万岁,领下了圣旨。见孙传庭领下圣旨,这伙人终于松了一口气。几天之后,这伙人拿出早已经准备好的内阁令书,令孙传庭回转西安府。孙传庭领命同意,领兵返程。但一路上拖拖拉拉,十里的路能走一整天。时不时还会整出幺蛾子,甚至还有“逃兵”出现。出了“逃兵”,孙传庭便领着人马,快马加鞭的去追。来来去去,时间一天一天的流逝。短短的路程,走了七八天愣是在原地转。京城来人头痛不已,往京城送了消息。收到消息的周延儒等人再也等不及了,令其鸩杀孙传庭,夺其兵马。……天,越来越热,陕西又开始干旱。这天夜晚,孙传庭驻扎兵马于浐水河畔。干涸的河流,就像是小孩的尿一样,浊黄细小。孙传庭站在河岸边,看着取水的士兵,对身旁的壮汉说道:“诸位,不是我不想听朝廷的命令,实在是陕西干旱的厉害,加上地方又穷,实在没办法加快速度!”壮汉笑道:“孙大人这话说的,陕西之艰难,已有很多时日,朝廷自然理解!”眼睛深处闪过一丝狠辣。孙传庭有些意外,他意外这伙人竟然能说出这样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