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是关押灵魂的牢笼!
王学生前曾经在各类书籍上,多次看过类似的话,诸如:打破天地的枷锁,超脱地域的牢笼,追求精神意志的解放等等,但在当时只是将其看作是一种文艺性的修辞、比较形象的比喻罢了,因为他不相信灵魂能够脱离肉体独立存在;直至真正进入冥界的那一刻,回想起道佛经典著作,才意识到不能排除这种可能。
再后来,发现所见所闻虽与神话传说略有差异,却并非全然空穴来风;而此刻,塔纳托斯之言进一步颠覆了后者的认知,也证实了此前的猜测。
“古埃及平原部众有着坚定的信仰,以及对生命和灵魂的独特认知,生活在广袤的草原、坐拥富饶物产的他们,认为所有的丰收与喜悦都源于「太阳神」的馈赠,代代流传着各式各样的祭祀礼仪,这恰巧成为了灵魂魔法的起源。”
王学略作回应,跟随对方来到一幅壁画前,抬头可见上面雕有几名异装男女,面向一座正方形的平台摆出摔跤似的姿态,身后数排跪伏的人群和巨大的金字塔分外显眼。
“这是第五纪史前中期所描绘的场景”塔纳托斯伸手抚过浮凸的刻痕,眼中闪过一丝不明意味的光芒:“古埃及部族历经亿载都未曾断绝过的传统,他们将强壮的野兽提前捆缚在祭台上,当太阳升至最高点时用利刃刺破其心脏,祭司们也会在同一时间通过特殊的舞蹈祈福,直到喷薄四溢的血液尽数干涸。【零↑九△小↓說△網】”
“据说有一位死去的部族首领,在葬祭时竟意外地活了过来,一时以为神迹;故事随着灾难流传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后,人类对当时的场景进行了数百年的模拟,初步确定鲜活的血液和特有的律动,是其发生的必要条件。”
“他们凭借偷学的魔法,重组尸骸、召唤灵魂、使亡者获得重生,而这一近乎创世的能力,显然是在亵渎和违背众神的意志,随后便遭到一致打压并引发爆发了大规模的混战”塔纳托斯微微停顿了一下,渐冷的面容足以让一旁的王学感受到对方看待这段历史的态度。
不过在他看来:骸骨就像重新组装的汽车,灵魂则是招募而来的司机,用秘法充当安全带将两者暂时结合在一起,但整体性能必然不会超越原配,创世神族有些小题大做。
果然,后者继续说道:“亡灵法师通过战事取得了极高的地位,不过他们当时还不知道召唤出的灵魂是从何而来,只能根据那名死而复生的首领所言:那是无尽的黑夜,隐藏在太阳的另一面...而且他的各方面生理机能也远不及常人。”
“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这些人开始变得肆无忌惮,先是动物,然后是活人,依靠大量的人口支持进行活体肢解,去了解灵魂存在的部位;或者当场杀掉,计算复活躯体的时间,在充足的材料供应下,他们很快发现:脑部是灵魂的枢纽,心脏停止供血三分钟左右意识丧失、十分钟灵魂脱离、六小时机体完全僵直等等,并准备将目光投入到冥界的探索上。”
“只是如此残忍的手段最终引起了人类内部的抵触,不听取规劝、一意孤行的被尽皆处死,侥幸逃脱的则藏身暗处、伺机报复,这方面的研究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陷入停滞。”
“直到科学的兴起,试管婴儿的出现,包括类似植物无性繁殖---克隆的成功,为了延长人类自身的固有寿命,拓展星际旅行的活动范围,他们又将灵魂课题重新拾起。”
“他们首先设想通过克隆复制肉体,将灵魂记忆进行单独抽取转移,就像左手换到右手,或者仅经过一次中转。”
“于是他们从史前就已发现的,类似转世灵童、记忆重现等现象中获得灵感,并以此为突破口进行灵魂转移的实验:他们通过克隆塑造上万个相同的有机体,构建完全一样的脑部条件,然后提供各种环境,灌输各类记忆,通过冰冻、濒死、灭杀、电击复活等种种手段,试图验证「肉体死亡后,灵魂会转移到同样的脑海中」。”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般顺利,即使通过克隆诞生的肉体,脑部构造可能依然存在无法通过科学手段验证的差别,所以直到机体耗尽,也没有出现灵魂转移、重新融合的现象,因此人类只能假设在同一空间、同一时间,灵魂和肉体都是唯一的,灵魂会伴随脑死亡而消失。”
“实际上,人会由胚胎发育出大约140亿个脑细胞,它们构成了唯一的空间,从体内第一声心跳向脑部血管神经供应能量开始,就像是给缠绕的金属线圈通电,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能量,对唯一的灵魂产生磁力;而脑细胞均已高度分化,自出生时刻起,便不可再生只能连续不断地死亡,直到消耗殆尽。”
“所以人类两周至八个月左右,是灵魂与肉体融合的阶段;停止脑部供氧会加速脑细胞死亡,最多十分钟便会造成灵魂和肉体的脱离。”
“在脑细胞消亡之前,灵魂几乎无力对抗来自肉体的束缚,但是从概率上来说,细胞的构建总会出现一定的偶然性,也就是说即使是相同的空间、不同的时间,也有可能出现对应的身体,这也是我族魂晶为何要全部保留的原因。”
“可是当今世界已经断绝了魔法元素,难以再塑造出于灵魂对应的躯体,即使以冥王的能力也不足以强行破界...”
塔纳托斯说到此处戛然而止,微笑转头着望向王学,后者听得似懂非懂,有些是他知道的,有些是不知道的,但是那个一直想要追寻的问题却已经有了答案:要么有力量破开冥界壁垒的束缚,要么等到人间再次出现对应的躯体...可是这个几率...
但他随后又反应过来,盯着对方问道:“你刚才说的...几乎...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