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儿会比你做的更好。
朱允炆就这样将朱元璋临终前的教导抛在了脑后,仍是一味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因为那是他从圣人的经典中读出来的意见。
这种情况在明朝也不是唯一的一次,明朝末年,天启皇帝临死之前也是语重心长的对崇祯说:“魏忠贤尽忠职守,可以计大事。”让他继位之后继续重用魏忠贤,可是崇祯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替老朱家拼命搞钱充实国库的魏忠贤搞死了。
朱棣因为朱允炆不听先皇的劝告而得天下,而他的子孙崇祯也是因为不听先皇的劝告而失去天下,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宿命。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朱允炆太年轻了,他登基的时候才二十一岁,还没有走过那个天真烂漫的年纪。况且这个时候的年轻人都有一个统一的毛病——自以为是,说通俗一点就是中二。
他们自认为自己考上了名牌大学,智商就绝对爆表,进而看不起自己农村出身没有什么文化的父母,不听他们让自己考公务员,考银行先有个立身之地的劝告,非要相信那些喜欢在网上撒鸡汤的富豪们的意见——把房子卖了去创业,结果只能扑街扑到姥姥家去了。
要知道,除了至亲父母以外,谁也不会将自己真正的成功经验告诉你,因为那往往是见不得光的。
那些富豪们其实就跟朱元璋一个路数,前文说过,朱元璋能成功就是靠的施行寨粮,抓壮丁,躲在刘福通后面猥琐发育,以及逆天的运气,但是这些东西是见不得光的,堂而皇之的写在史书中那对于他这个开国皇帝的英明形象是大大不利的,会扑灭人们对他的个人崇拜,进而影响大明朝的长治久安。
所以,他当了皇帝之后,就找了一群御用文人遍了另一套说辞,将他的成功的原因写成了是天赋异禀,对领导忠心,对部下友爱,对百姓爱护,故而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在凭借着自己不世出的军事天赋,赢得了江山。妥妥的一个英明神武的形象。
尤其是《明史本纪第三》中朱元璋临死之前说的那段话:“士诚恃富,友谅恃强,朕独无所恃。唯不嗜杀,布信义,行节俭,与卿等同心共济。”简直可以秒杀四大装逼王——乱世之中信义顶个屁用啊,再说了,你老朱同志杀的人还少吗?估计可以申请迪尼斯世界纪录了吧。
富豪们在网上撒鸡汤也是出于这个心理,他们是不会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告诉你的,你跟人家非亲非故,告诉了你,你万一做大了将他们的产业比下去了怎么办?他们只会告诉一类人,那就是他们的儿女,他们的继承人。
人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是有目的的,尤其是那些脑袋精明到冒烟的富豪们,他们不会闲的没事干跑到网上跟你这个屌丝去聊天,去教你怎么挣钱,他们撒鸡汤的原因跟朱元璋一样,都是为了自己的形象。
真的,你要是信了他们的话,年都能过错。
然而,朱允炆偏偏信了,因为历朝历代的史书中记载的都是鸡汤文,记载的反派都是无脑暴力的,朱允炆觉得别人能按照这些鸡汤成就千古名君,他也可以。
他觉得皇爷爷的做法太另类了,跟历代贤明君主的做法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他决定他在位期间要努力革除洪武年间的一些所谓的“弊政”,做一个像汉文帝、唐太宗那样,万古传颂的好皇帝。
但是,他所不知道的是,汉文帝之所以那么贤明,不是因为他的本性,也不是因为他听了历代史书中的教导,而是他比较能忍。
我们都知道,汉文帝其实就是典型的马打江山驴坐殿,灭吕氏的时候,他可以说是一点力都没有出,出力最大的是齐王,只不过是那些大臣觉得齐王势力太大,不好控制,这才选择了脾气比较和善,又没有强大的母族支撑的汉文帝。
汉文帝的皇位可以说是从天上掉下来直接砸到了他的脸上的,所以他刚开始根本不信,还觉得是有人给他下套。
这样一个势单力孤的汉文帝继位之后,自然要夹着点尾巴,对大臣、勋贵、诸侯都礼让三分,因为他的皇位来的太容易了,不服他的人还是有很多的。对于这些,他只能忍着,慢慢地培养自己的势力,这才成就了千古明君。
而到了他的儿子景帝继位的时候,他们家的势力已经稳固了,就不需要忍着了,该削藩就削藩,该弄死周亚夫就弄死周亚夫,就可以浪一点了,可以彻底撕下仁君的面具了。
而李世民最让人称赞的就是他虚怀纳谏的品格,以及他和魏征的千古君臣的关系。其实也是能忍。
魏征对李世民的劝谏虽然有一些金玉良言,但一个人在聪明也不可能一连说十七年的金玉良言,纵观魏征的谏言,其实大多数都是老生常谈,是前人说的不再说的话。李世民之所以耐着性子去听,除了他本人有戒惧之心,想让他的江山保持长久富贵以外,还是因为他的底子太黑了,他需要有人帮他洗白。而魏征就是这样一个良好的工具,李世民通过对魏征的逆耳忠言的虚心纳谏,成功的树立了一个从善如流的明君形象,都快让人忘了他的江山是怎么来的。
而魏征估计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才积极配合着皇帝唱双簧,君臣二人一唱一和,共同谱写了一段明君贤臣的历史篇章。
此刻,朱允炆终于下定了决心:削藩。因为他觉得,他的皇爷爷是错的,历朝历代凡是设置藩王的,都会发生内战,最典型的就是汉朝和西晋,而那些没有设置藩王的朝代,却少了很多麻烦。因为皇位是人人都相当的,那些藩王一有了机会就会造反,这是人的劣根性的体现,任何人无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