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歼轰七空重狂风空重13.9吨
歼轰七最大载重狂风最大载重14.1吨
歼轰七最大航程3650千米,狂风最大航程3890千米
歼轰七最大速度1.6马赫,狂风最大速度2.2马赫。
歼轰七军用推力2加力推力2
狂风军用推力2加力推力2
论最大速度歼轰七比狂风低,论最大航程歼轰七也比狂风低,论最大推力和军用推力歼轰七却比狂风大,产生这种情况的唯一解释就是双方的翼型截然不同,变后掠翼的性能好不好死重大不大一目了然。
当然,歼轰七还可以仿造太平洋对面的F18上时髦的可控大边条,据说这玩意能完美顶替变后掠翼的效果,但F18只有1.8马赫的最大速度实在让这个完美替代有点呵呵。
打个比方变后掠翼的最大优势就是在飞机发动机推比为6时,使飞机获得发动机推比为8的性能数据,格鲁门胎死腹中的超级雄猫计划,推比7.5的航空发动机就足够推动超级大猫进行超音速巡航。
F22那个据说搞定低速、亚音速、超音速的万能翼型进行超音速巡航时付出的代价是什么,航空发动机的推比10+。
海外变后掠翼被淘汰的基础有两个,航空发动机推比直接爆种到10+,音速M2.5以上时大气摩擦热量对飞行器结构的巨大破坏。
换句话说有了10+推比的航发,板砖也能飞M2.5以下,地球的面积又不算大,翼型当然可以随便搞,而速度越过M2.5以上时,飞机的结构材料就得从铝合金换成不锈钢,一旦飞机的主材从铝合金换不锈钢,空优战斗机类型的飞行器10+推比的航空发动机又显得不够用了,至少得30+的推比才够用。
如果忽略人类那短得可怜的寿命,从杠精属性的变后掠翼角度看,航空材料落后,航空发动机推比落后,不能支持老子飞得更快也是成立的。
科技发展的长远角度变后掠翼,航空材料,航空发动机推比之间的关系,无论哪个用落后一说都很不恰当,用螺旋上升倒是十分贴切。
当然就航空母舰舰载机这块来说,变后掠翼极佳的低速性能可以吊打一切不服,其他翼型哪怕转换成杠精属性都没用。
华晨动力既舍得砸钱,又有李远铃这种天才总师,推比8的航空发动机下线都要五、六年的时间,推比9搞不好都得下个世纪去了,梁远才不信共和国其他动力供应商会莫名爆种,在华晨之前搞出推比8级别的航空发动机。
发动机的路子走不通,参与快反九十三装备竞标的就剩下一条变后掠翼了,当然,如果北边的大厂能爆种搞定毛子提前把苏30之类的国产化梁远也心甘情愿的认栽。
港基集电虽然追上了国际芯片产业的尾巴,但对军工领域可以说是一窍不通,港基集电目前在超算、通信、通用cup、制程技术四个领域齐头发展,本身就极度渴求人才和资金,完全没有精力进入军工行业。
军工行业的芯片换代远没民用行业那般快速激烈,港基集电若分心进入只会拖慢自身的发展节奏,因此在梁远的规划中,港基集电只能为军工行业提供安全的基础芯片基础通信网络等产品,至于芯片怎么用还得需要军工领域的专业人士来开发设计。
目前共和国围绕芯片设计能力最强的机构又是港基集电本身,在巨型企业虹吸效应之下,那种能从基础开发做起的优秀人才都被梁远挖来,投入到最为激烈的民用竞争领域,这就直接导致了军工行业少有聂晓天、王欣那种可以挑大梁的顶尖人才承担起整个芯片应用体系的研发。
梁远又不可能把王欣、聂晓天这个级别的大牛投入F14战斗机的航电国产化项目里,因此搞个成熟的技术平台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开发就可以成倍的降低研发难度,毕竟港基集电的那类研发都属于拓荒者,而跟随者山寨的难度会成倍的降低。
格鲁门指望不上,狂风就成了梁远的选择之一,只是梁远没想到宁雷和狂风战斗机之间还有一段曾经的故事。
梁远虽然说得零零散散,但和梁远打交道这么久了,宁雷也隐约猜到了梁远的意思,共和国自己憋f14难度太高,从海外引进狂风战斗机平台,有了这个基础对比着欧洲技术在憋f14就会简单许多,起码最头疼的翼盒问题不在是障碍。
f14国产化项目和四代重歼项目又是同步进行,虽然宁雷猜不透梁远哪里来的底气,但也隐约猜出f14国产化项目的本身或许只是梁远为了四代重歼所进行的技术验证而已,换句话说就算f14国产化成功,大批量生产装备的可能性怕是也不大。
不过一旦四代重歼研发卡壳,国产化的f14又能顶上坑,这完全符合梁多坑多备胎的办事风格,宁雷怎么看怎么都觉得四代重歼才是梁远的最终目的。
“小远这个可不算馊主意,直接山寨f14小远是怕提前引起太平洋对面的注意吧,毕竟我看远嘉近几年的发展计划对岸是绕不过去市场,通过狂风平台学习技术,小规模生产f14验证技术,最后直接批量四代重歼才是小远的隐藏心思吧。”
“海空军现在装备的那几架F14战斗机小远是不是起了窜号的心思,一旦将来F14国产化成功就直接一架顶一架的替换掉~”
宁雷笑呵呵的直接揭穿了梁远那些没说出来的小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