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对于邓先生的调侃,苏亦也只能傻笑,这话好像怎么回答都不对。
见到苏亦的模样有点傻,邓主任才说,“别拘谨,坐,今天主要就是想见见你,没有别的事情。”
这话就跟今天的见面会定调了。
也就是闲聊。
但大佬的事情那么忙,还有时间抽空过来跟一个普通学生闲聊,就说明大佬对你很重视。
既然是闲聊,苏亦就没啥好怕了。
比如邓主任问,“怎么样,在北大待的还习惯吗?”
苏亦回,“嗯,还习惯,北京很凉快,比在广州舒服多了,清凉的天气很合适读书。”
邓主任笑,“北京入秋,凉爽,再过一两个月就开始入冬变冷了,到时候寒冷刺骨,你在岭南长大,大概会不习惯了,这也是为什么,我当时提议你先跟我学习几年,先做一下咱们史学的书斋式研究,未来如果还喜欢考古的话,也是可以继续深入的,比如我的学生李裕民,他现在也在山西大学的历史系创办考古专业了,可惜你志不在此,我亦不能勉强。”
说到这里,邓主任还有些淡淡的遗憾。
然而,这话听到范长流的耳中却咯噔一下,果然,传闻都是真的。
难怪邓主任如此看中苏亦,非要他当新生代表发言。
当初,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范长流还有些失落,毕竟自己才是邓主任的研究生,就算避嫌也不至于如此。
然而,到现在他知道自己想错了。
邓主任不是避嫌,而是真的欣赏苏亦。
面对大佬的欣赏,苏亦也不能不识抬举啊。
但是他也只能实话实说,“我只会考古,对史学研究却不甚了解,主要是坐不住,小时候,我奶奶帮启蒙,读《说文解字》、《尔雅》,就喜欢上了小学(文字学),后来又接触到了甲骨文,然后慢慢就喜欢上的王国维先生的着作,喜欢上了考古。”
邓广铭恍然,却更是遗憾,“你要是从小喜欢上陈寅恪先生,那么咱们的缘分就更加深厚了。”
从史学研究脉络来说,胡适、傅斯年、陈寅恪、还有邓广铭先生,这几位都是一脉相承。
邓广铭晚年在谈到他的学术师承时说,自从踏入史学之门,“在对我的治学道路和涉世行己等方面,给予我的指导和教益最为深切的,先后有傅斯年、胡适、陈寅恪三位先生。”
胡适就不说了。
说说跟傅斯年的关系。
在昆明的北大文研所期间,傅斯年总是千方百计地想要把邓广铭研治宋史的专业思想巩固下来。当时正值《宋会要辑稿》刊行,因价格不菲,邓广铭原本不想买的,傅斯年却非逼着他买下一部,并先由文研所垫付书款。
邓晚年回味这段往事,不无感慨地说,他最后选择宋史研究作为终身的学术事业,可以说是傅斯年给逼出来的。
不过从他一生的学术轨迹来看,陈寅恪对他的影响似乎并不明显。
并非如此。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春,当时,陈寅恪已被聘为北大文研所专任导师,在这以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邓与陈寅恪同住一楼,朝夕相从。
邓广铭《自传》说:“这对我来说,收获之大确实是胜读十年书的。从陈先生的处事接物方面,我也看到了一位真正的学者的风范”。
苏亦要是一开始就受到陈寅恪先生的影响,那必然对宋史感兴趣。
见苏亦有些懵懂。
邓广铭先生简单做了介绍,顺便回忆他的学生时代。
一般来说,跟老人聊天的时候,似乎都是如此,做好一个倾听者就可以。
陈寅恪还曾评价邓广铭,“他日新宋学之建立,先生当为最有功之一人,可以无疑也”。
邓先生也确实不负所托,在宋史领域成就卓着,影响深远。
要是史学爱好者,肯定听过邓广铭先生的名头,知道他是宋史大家,然而,非宋史爱好者或者研究者,很少知道邓广铭先生具体是研究什么的。
“我这一辈子啊,深受陈寅恪先生的影响,以史学研究为毕生所追求,尤其是宋史。”
“我的研究跟考古确实有所不同,曾经有人问我,哪些成果最能代表自己的学术,在我看来应该是《稼轩词编年笺注》和《宋史职官志考正》,但我更加看中四部人物传记:《王安石传》《岳飞传》《辛弃疾传:辛弃疾年谱》,《陈亮传:陈亮集》。”
邓广铭完成《稼轩词编年笺注》例言于昆明青云街靛花巷北大文科研究所。并旁听陈寅恪的课程,实际上邓广铭成为陈寅恪的助教。
这也是为什么,邓广铭在宋史方面的研究更多是人物传记的原因。
苏亦听到这些话,有些惭愧,“日后,必定拜读。”
很尴尬。
这些书,他基本上都没翻过。
邓广铭先生哈哈大笑,“必定拜读,倒是不用,如果你对宋史有兴趣的话,我可以给你列一个书单。”
说着,就从自己的办公桌上拿起钢笔,唰唰的就列了一个书单条子递给苏亦。
苏亦接过条子一看:
《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会要辑稿》
《三朝北盟会编》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宋史》
《文献通考》。
邓广铭先生问,“都读过哪些?”
苏亦有些尴尬,“除了宋史,其他都没读过。”
邓广铭先生哑然失笑,“你这可不行,你导师宿白教授可是具有极为深厚的史学功底,尤其是他的第一部考古报告《白沙宋墓》,就有众多的宋史文献考究,你未来要继承宿先生的衣钵,还是要在史学方面下功夫的。”
不用想,大佬口中的史学,宋史成分肯定是最重的,不然何须提及白沙宋墓。
听到这里,苏亦连连点头。
大佬都这样说了,他还能咋说啊。
再说,中国的现代考古研究自成一体系,诞生就从纠正史料开始的,到了后来,也离开不历史文献的相互验证。
他跟欧美人类学背景下的考古学还不太一样。
所以,拥有浩瀚史料的泱泱大国,作为考古的从业者,必须要有深厚的史学功底,不然,很难混下去。
所以邓广铭先生的告诫也没有错。
对于他的书单,苏亦未来必定要细读,不仅如此,对于他的着作,更是要拜读,不然,再次邓先生被问,近来读了那些书啊?
咋回答?
像某人一样,说禁书,不可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