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宫,宝座大厅。
宝座大厅里面那张摆在沙俄双头鹰国徽前面的宝座上,端坐着一个穿着蓝色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近卫团军服(沙皇是该团团长),长得相当英俊,和米哈伊尔.帕夫罗维奇还有娜塔莉.帕夫罗夫娜还非常像的男子。
能坐在这把交椅上的,不用问也知道,当然就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沙俄当今沙皇尼古拉一世了。之所以说他让人摸不着头脑,是因为这货和他二哥康斯坦丁.帕夫罗维奇不知道怎么想的,两人在他们的大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死后,拿着沙皇的皇位在那里你推我让......也不是假客气一下就黄袍加身了,而是真不想干,兄弟两人为了让皇位僵持了整整二十五天!
这种事情简直闻所未闻!沙俄的历史上从来都是不择手段抢皇位的,甚至发生过老婆发动政变抢了老公皇位的事情。现在居然闹出两个大公为了不当沙皇僵持了二十五天的事儿,难道沙皇的宝座已经不香了吗?
而尼古拉一世和康斯坦丁.帕夫罗维奇大公互相推让皇位的行为,又让沙俄军中一批因为拿破仑战争而在西欧开了眼界的进步军官觉得领导沙俄进步的机会来了——既然罗曼诺夫家的人都不想干了,那不如就我们来吧!
于是在尼古拉一世终于回心转意,准备接过沙俄这个烂摊子努力当个好沙皇的同一天,一群沙俄近卫军中的进步军官就发动了三千近卫军杀到了冬宫广场(历史上是在海军部大楼边上的枢密院广场)要造反。而发现“有人要害朕”的尼古拉一世马上就来了劲头,立即调兵镇压,还亲临一线指挥,在冬宫广场上和叛军大战,最后成功的将叛乱给镇压了。
而镇压了叛乱的尼古拉一世也不能再把沙皇的宝座往外推了,再推就要共和了!他虽然不想当沙皇,但还是想当个大公继续过逍遥日子的。可要是一旦共了和......呵呵,法兰西搞共和都搞死那么多人,何况本来就喜欢杀人的罗刹?
所以尼古拉一世只好在镇压了叛乱之后,立即在冬宫的宝座大厅内接受了国务官员和枢密院议员们的宣誓效忠,还让人去通知各国驻彼得堡的使馆,自己已经是罗刹国的新任沙皇了。
而现在,尼古拉一世就坐在沙皇宝座上,阴沉着面孔,一边等着身在彼得堡的国务官员、大贵族、高级将领和各国使臣前来;一边在为罗刹帝国在未来可能发生的世界性的对抗中的站队问题发愁。
在尼古拉一世看来,当今世界上有三大强国,三个并列第一!
其中两个是大英和大明......看看他们拿到罗刹国来推销的一万五千吨级的铁甲舰就知道了!
这种级别的铁甲舰那可是工业时代国力的象征,全世界只有大明和大英两国能建造,而法兰西、普鲁士、奥地利和罗刹国,现在都只能建造万吨以下的铁甲舰。
虽然罗刹国和法兰西、普鲁士、奥地利都可以建造万吨以下的铁甲舰,但这并不意味着罗刹国的工业实力可以和法兰西、普鲁士相比,甚至比起奥地利帝国,罗刹国的工业水准都差了一截。
不过罗刹帝国凭借着战胜拿破仑和跃马巴黎的余威,以及辽阔的领土和众多的人口(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而言),还有庞大的陆军,依旧可以支撑欧洲陆上霸主的体面。但是面对大英、大明这两个工业化的强国,只要有点远见的人物,就都能感觉到连农奴制都没有废除的罗刹帝国的颓势了。
而大英、大明这两个“世界第一”,似乎都不约而同的将罗刹帝国摆在了世界第三的位置上,然后又同时将罗刹当成了拉拢的对象。
这样的局面乍一看好像对罗刹非常有利,但是尼古拉一世并不想在大明、大英之间站队......他只想捞好处,不想承担义务,而且也承担不起。
大明、大英离得那么远,而且国力都很扎实,算计得也很精明,就算互相对抗,也不可能马上就撸起袖子大打出手,只会扶植炮灰去消耗对方。而罗刹国在他们看来,恐怕就是个特大炮灰!
所以罗刹一旦站好了队,那马上就会变成个大炮灰挨揍......英国人大概率会挑拨俄、普、奥三国之间的冲突。大明则会利用那个和他们关系复杂的金帝国来找麻烦。而罗刹国的目标其实是拿下君士坦丁重建东罗马,因此并不想在明、英之间站队。
但大英、大明也不傻,在拿出好东西引诱尼古拉一世(就是那两型一万五千吨级的铁甲舰)的同时,都对娜塔莉.帕夫罗芙娜女大公提出了要求......
正在尼古拉一世为了妹子的事儿头疼的时候,宝座大厅里面的侍从突然大声喊道:“米哈伊尔.帕夫罗维奇大公,娜塔莉.帕夫罗芙娜女大公觐见!”
米哈伊尔.帕夫罗维奇大公和娜塔莉.帕夫罗芙娜女大公这对兄妹现在都已经换上盛装,出现在了沙皇的宝座大厅当中了。他们是来向新沙皇宣誓效忠并且表达祝福的。
“米哈伊尔.帕夫罗维奇、娜塔莉.帕夫罗芙娜,你们过来,靠近一些。”尼古拉一世冲着自己的弟弟、妹妹招了招手,让他们走到自己的跟前,然后又往左右看了看。这时宝座大厅里面站着许多国务官员、贵族和沙皇的侍从。其中几个离尼古拉一世还挺近的,看见沙皇朝自己递眼色,都很知趣的退了几步,好给沙皇和他的弟妹们留下讲悄悄话的空间。
“为道受伤了?要紧吗?”沙皇第一个问起的居然是诸葛为道,看来他俩关系也不错。
“他的头部被一发子弹擦过,”懂一些医术的娜塔莉.帕夫罗芙娜说,“擦出一条五厘米长的伤口,头盖骨和大脑都受了些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