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老祖宗一直重视科举以八股文和四书五经为主,您却增加时务和经济这几科,以前...怕是没有这个先例,毕竟科举事关我国的将来。”翁同龢在书房和皇上谈论最近他实行的科举改制的事情。
“翁师傅,您何时也和他们那群人那般动不动便搬出老祖宗来,正是因为科举制是为我国选拔人才之重,朕才更要从中下手。我国不需要一批没有思想只会读书的木偶,八股原本就禁锢臣民思想多年,朕为了不被那些老顽固诟病因此没有取消,只是从中增加几科便是为了培养实用性人才,让士人阶级也开眼看世界,接触西方先进文化。”他分析说:“实行变法最重要的基础就是民众的思想。若想变法,需得先开化他们的思想不是么。”
翁同龢想了想还是有些犹豫说:“皇上还是不要操之过急为好。”
“好了,您不必再行劝说了,诏书已经颁布下去。”他主意已定便不会再为人左右,办事向来利落,从不温吞。与皇上相比,翁同龢还是免不了保守几分。
在康有为、梁启超他们的维新志士的宣传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谭嗣同,唐才常等人也在湖南成立了南学会,创办了《湘报》。
但国际的形势却并不乐观,?德国以两名传教士被杀为由,派遣军队抢占胶州湾,向清**提出六项照会。谈判中,翁同龢担心事态扩大,不得已答应了德国的要求。
从和日本签订条约开始,各国就都虎视眈眈的盯着中国的土地,等着时机一到便如恶虎般扑上来分食。这些事让皇上焦头烂额,他并不赞同翁同龢妥协的做法。为此,他们争执过好几次。
康有为听闻此事后上书求变法于上,复思开会振士气于下,结合各省旅京人士开立学会。
皇上也在为实行变法做最后的准备,更是彻夜不眠的翻阅书籍,借鉴各国之法,我唯一能做的只能变着法子向薛灵学习泡不同的茶让他得以片刻放松。
“珍主子,您的茶艺真真是越来越好了。”薛灵见我有条不紊的先将茶叶过水,再将适温的水倒入,袅袅清香便从中升腾起来。
我颇有成就感的端起茶向养心殿的前殿走去,然而还在不远处就听到了殿内传来的争论声。
“……上次朕特批准外国使臣的车马可以直入禁门,您反对,德国亨利亲王访问北京,朕打算在毓庆宫接见,批准其乘轿进入东华门,您仍旧反对!这一次在乾清宫接见外国使臣还要反对么??”
“皇上,虽然臣知您一直在翻阅洋人的书籍,借鉴他们的法度,因此礼贤下士。但您毕竟是大清国的皇帝,体统还是不该摈弃的。就像是您说是要以他们那边的习惯见面和他们握手,这又怎么能行?”翁同龢的声音传出来,这对师徒最近似乎矛盾重重,看法开始有越来越多不同的分歧。
在皇上看来鸡毛蒜皮的小事在依旧未敢真正打破礼法阶级的翁师傅的眼里却是关乎国体之事。在传统观念里,皇帝便是高高在上触不可及的,其它人只能仰视,更不必提握手。
“朕未想过您也是如此守旧之人!”皇上面露不悦的说。
“臣只是想要维护您和大清国的尊严,您怎能在他们面前放下皇帝的身份呢?况且给他们那么多特例,那些洋人还不知会如何看轻我们。”翁同龢也并不放让,言辞激烈,毕竟他是他的老师,因此并不因为忌惮他的身份而不敢同他争执。
我知道皇上虽然为人包容,不会总用自己的身份压人,但性格里头却也带着桀骜不驯,一旦认定了什么,旁人便很难改变他的想法。
我见他们争执得激烈便端茶过去在桌案上放下打个圆场:“皇上,翁大人,你们都喝口茶消消气吧。”
他们见状都停下了争执,但却不言语,大殿里头霎时安静得很,半晌之后,翁同龢向他行礼说:“皇上还是考虑考虑老臣的话,老臣告退。”
见翁同龢退了出去,皇上像个孩子般负气的抿着唇,一言不发的坐下。
我一笑说:“皇上,薛灵都夸我泡茶的手艺越来越好了,您不品尝品尝?”
我端到他的面前,他还是很给我面子的揭开茶盖抿了一口。
“翁师傅是几朝旧臣了,未免思想比您保守,意见自然会有分歧。”我劝说他。
“但他仗着是朕的师傅,已经好几次顶撞朕了,德国强占胶州岛之事,经了他的口妥协,今日上朝,他居然还为自己的主张辩护,...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